为赴朋友“杀猪饭”的宴请,我们沿着茶园,前往美丽的三岔河镇秀衣庄村。
“你们看,多美的茶园,凤庆的茶农都是家乡宝。”同行的滇红集团茶园管理负责人段经理向我们介绍,如果没 有太多的追求,凤庆的茶农们出去打工的非常少,因为只要专注于茶叶生产,基本上一年的吃穿不用操心。如今的幸福生活,滇红集团的老技术推广员们有很大的功劳。
凤庆自古就产茶叶,滇红集团的前身凤庆茶厂建立后,为使茶农们种植出更加优质、高产的茶叶,由茶厂和凤庆各级政府对接,委派技术指导员直接深入茶园帮助茶农提高种植技术。起初推广技术时,茶农还不理解为什么要修剪茶叶,通过在一批农户的茶园进行实验,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,修剪茶叶技术才渐渐得以推广。带领大家开挖茶地的种植沟是推广工作的难点,一方面有茶厂严格的标准要求,另一方面有的地方甚至要从头开挖。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,工程耗时四五年才完成,形成了如今美丽的茶园风光。“那时,凤庆茶厂不仅给予茶农资金上的扶持,还补助茶叶粮,在那个饥荒的年代,茶叶粮起到很大的作用。”段经理说。
从一个土路岔口进入后,一路的颠簸是我们临行前不敢想象的,很多上坡的急弯甚至接近 180 度。然而并没有让 我们失望,不多时就望见前面炊烟袅袅。一下车,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。和段经理熟识的彝族主人李绍银已备好佳肴等 候多时了。
才走入农家小院,坐在茶水桌边的李绍银的亲戚李世泽便唱了起来:“山高路远你来到,肚子给饿,水给渴?”原来,凤庆彝乡地道的茶农家办客时,都会有一个人专门在大门口泡茶,喝的都是滇红茶。如果你不渴,只要高唱“山高路远我来到,肚子不饿,水不渴”答复对方便可,如果口渴唱出“我口渴”就行。
49 岁的李绍银,父辈都是种茶的,茶地也是父辈传给他的。他依旧能清晰地回忆起,上世纪 80 年代,凤庆茶厂派人来推广科学种茶的场景。“挖沟,宽50cm、深 50cm,每株隔 5cm,每亩补贴 40 元。”直到如今,李绍银家的茶叶大多卖给滇红集团,用他的话说,一年两万元以上的茶叶收入是怎么都能保证的。
席间,我们打趣地问到李绍银和美丽妻子的相识经历。他毫不避讳地笑着说:“我们是在茶园里相识的。”李绍银的妻子名叫鲁子荟,二三十年前,他唱着“背着篮子去采茶,一芽二叶采回家”上山去采茶,一眼就相中了众多采茶女中的鲁子荟。于是便对着她唱道:“红花要用绿叶配,红花绿叶配拢来;采花不如采茶妹,花价没有茶价高。”大方的鲁子荟看出了他的才智和幽默,回唱道:“红花要用绿叶配,红花绿叶配拢来。”代表可以交往看看。说着说着,李绍银真的唱了起来,我们不禁跟着他的节奏打起拍子,同时也为如此单纯的姻缘而暗暗感动。
李绍银说道,一家人最忙的时候就是春天。既要早出采摘春茶,又要忙着春耕。从春天忙到夏天,松口气后,秋天又开始忙着收割庄稼,冬天算是比较清闲的。采完茶后,一家人便初制好茶,当每月的初二、初十二、初二十二、初七、 初十七、初二十七三岔河镇赶集的时候,便拉到镇上卖给茶厂。每年二月初六、 五月初三时,还会带上茶叶,全家老小到山神庙里祈祷来年茶叶丰产,就这样日子过得简单又有滋有味。
晚饭后,李绍银家的姑娘、小伙开始聚拢又唱又跳地“打歌”,我们也在这样的气氛中迈开了舞步。
杨聪安是滇红集团勐统中心所的主任,他也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和茶农的故事。杨聪安是 1986 年到勐统工作的,一工作就是三十年。当时的他主要负责的是茶叶收购和茶叶种植技术的推广。“当时我所负责的片区到镇上是没有路的,要步行 40 公里才能到,而茶叶的运输也多靠人背马驮,要走六小时到八小时不会少。”他能够回忆起来,当时刚到所负责片区的村落,放眼望去都是一片俐侎人的“杉木房”, 墙面用稻草和泥巴粉刷,虽然冬暖夏凉,但采光不好。
当地的俐侎人热情好客,没有为难才步入工作的他。“他们不仅很好地学习茶叶技术,还经常会邀请我参加他们的活动,他们热情友好、能歌善舞。”许多年过去,茶叶帮助了那里的少数民族们增加了收入、改善了生活。如今他们大多有了敞亮的水泥平顶房,几乎家家都用上了太阳能。“我一个给他们推广茶叶技术的所谓老师,如今倒更像一个他们的服务人员。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,我很欣慰。”杨聪安感叹。
刘珈彤/文 孟志刚/图